2013年3月4日星期一

巴登(第13天)

2009年5月23日(星期6)
行程的最後一天...
除了地鐵,市電亦是我們乘搭的交通工具之一。最喜歡他們傳統的紅色市電,典雅的外型,與這城市襯到絕。



酒店門外有18號電車站,連接維也納火車西站和南站;我們住在西站附近,乘這號車前往南站旁的貝維德雷宮(Belvedere,又叫美景宮)。



在藍天下,貝維德雷宮特別壯觀。



皇宮的另一邊,是一個平坦而微微下坡的大花園。總覺得歐洲的花園,壯觀有餘,但不及中式庭園般適合散步,中式的曲徑通幽,綠樹成蔭;或許歐洲人喜歡曬太陽,所以花園毋須大樹遮蔭...



返回市中心的卡爾廣場...這是地鐵站出口,金色、富自然美的曲線、鐵架,是典型的新藝術風格。


卡爾廣場附近是分離派會館--在奧地利,叫分離派;法國叫新藝術;德國好像叫青年風格...都是同一樣的東西。沒有入內,看看屋頂的金色月桂冠便算了。


來到音樂之都,不聽一下歌劇音樂,好像欠缺甚麼似的...但自己對音樂實在不認識,加上玩了一整天,晚上還要聽音樂會實在太攰了,於是打算參加國立歌劇院的導賞團,入內見識一吓...可是太過大安旨意,錯過一次又一次的導賞時間...


又到午餐時間,揀了一間露天餐廳食傳統奧地利菜。這是維也納炸豬扒,據說是吉列豬扒的始祖;伴碟的薯仔沙律酸酸的,都是德國、奧地利風味...



據說都是典型奧地利餐湯--簿餅清湯。有點似洋蔥湯,但葱味少一點,都幾好味。

本人不好酒,所以就算入鄉隨俗叫啤酒飲,都只是叫細杯的;每次叫細啤酒,服務員都以為是給我老婆的,相信他們心裡難以理解男人老狗要這麼細杯的啤酒...但我實在喝不下這麼大杯啤酒嘛!



在猛烈的陽光下食完一餐,便前往約一時車程的郊區巴登,這是一個度假區。廣場中央又有黑死病紀念柱,看來當年的黑死病對歐洲人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。


旅遊書介紹,這間屋是貝多芬之家,貝多芬在此完成《第九交響曲》,但我們到達時,這裡已經由博物館變成一家普通餐廳了,好可惜。

要為貝多芬抱不平!他在這裡住過一段長時間,死後亦葬於維也納,但明顯不被重視,人哋假假地都有個朶叫「樂聖」,在這個小鎮,雖然有個貝多芬廣場,實際上只是一個路口,霉到呢~



屋外停泊單人汽車,是法拉利來的,相信這家人幾有錢...



準備離開巴登時,在路邊看到屋內有隻小花貓呆呆的看窗,還打呵欠,搞鬼啊!


剛到達維也納時,去了看百水公寓,即將離開,便去了看百水設計的垃圾焚化爐。




像遊樂場多些。


焚化爐旁是大學城,沒有民居,可能因此較易為人接受。希望將來在香港興建的焚化爐,也有一個像這個般有趣的設計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